短期惹祸
某外资行理财产品设计部门负责人看过部分产品说明书后称,这些产品的特点是期限较短,想要达到预期最高收益的概率就低许多。他感叹,就算是银行做理财产品设计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一直准确地判断未来2-3个月外汇、黄金等资产的波幅。
Wind资讯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发行的汇市争锋等产品中,从委托期限上看,平均值是67天,最长仅117天,超过100天的产品仅5款,绝大部分产品期限都在1-2个月左右。
金上加金系列也类似,委托期限平均75天左右,100天以上的产品有4款,2个月以下的产品有9款,占比达36%。
事实上,这种结构性产品期限较短的情形并非中行独有。
财汇资讯统计,今年7月-8月,共有249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月均125款,发行量比上半年的月均123款略有增加。其间,中资行共发行了135款,占比54%,比上半年的48%略有提高。
发行主体方面,7月-8月发行结构性产品的中资行都是在理财市场活跃的“熟面孔”,包括工行、中行、光大银行(微博)(2.77,-0.03,-1.07%)、招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微博)等。
从期限来看,7月-8月中资行的结构性产品平均是161天,即5个月左右。其中期限最长的也只有1年,占比仅15%,最长的是渤海银行发行的2012年渤盈97号理财产品,期限是367天,挂钩3个月美元计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而3个月及以下的有65款,占比达48%,最短的仅32天,均为招行的两款结构性存款,挂钩汇率。
上述外资行人士的个人的看法是,真正结构性产品低于一年是没有意义的,最好是3-5年,因为这样也符合经济周期的时间,短短1个多月的产品,赌博的成分更多。
所以与其冒险,不如牺牲一点收益,选择短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结构性产品的基本类型包括看涨、看跌或区间波动,投资者要判断资产价格未来的方向,若看反,产品期限很短时,要获得好收益就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