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为何沦为借贷工具
一家有着三百余年历史、比胡庆余堂还早204年的“老字号”药企沦为民间借贷的砝码,反复被高利贷“收购”与转卖。
文并摄 │ 见习记者 傅永恒
8月21日,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原温州中药厂,以下简称“海鹤药业”)董事长兼大股东叶可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批捕。
浙江一带,“海鹤药业”名声颇大,这家企业的前身是“叶同仁堂(17.68,0.35,2.02%)”,创办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比北京同仁堂晚一年,比杭州胡庆余堂早了204年,延续至今已有342年的历史,被评为“浙江老字号”。
此前,传言四起。这家老字号企业在今年年初先后被传出“停产”和“工厂被债权人围攻”的消息,虽然“停产”和“围攻”最后被证实为误传——海鹤药业的新厂区虽一直未投入使用,但旧厂区一直在生产——企业陷入经营困难却是真的。
截止8月中旬,共计有130多个社会债权人申报了20亿元的债务,目前已经由律师事务所审核确定的债务有12多亿元。申报的债务和确定的债务可能还会随着债权举证的增多而增多。
叶可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海鹤药业经营困难背后是“浙江药企老字号”被作为借贷的工具反复利用的故事。
意外的负债
叶可为是意大利侨胞,其担任法人代表的温州百顺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顺担保”)在温州本地口碑不错,叶本人也是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副会长。
2010年1月,叶可为从海鹤药业前任董事长戴育仁手中收购了海鹤药业80%的股权,其余20%股权被其在“百顺担保”的合作伙伴张君平收购。
这桩收购背后的隐情正是让叶可为陷入今日困境的关键。
据债权人之一的王万强(化名)介绍,戴育仁与叶可为有资金借贷方面的关系,因为戴还不上叶的债务,故而将持有的海鹤药业股份出售给后者。这个过程中海鹤药业的其他股东也因为种种原因退出海鹤。同时,一同转让给叶可为的还有从事医药产品销售的温州市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瓯医药”)的80%股份。
戴育仁转给叶可为的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并不干净——戴育仁用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的公章敲了无数份借款协议。当债权人拿着印有海鹤药业或兴瓯医药公章的借据找上门,要求叶可为为这些债务负责。债务“认章不认人”,叶可为无奈之下扛下了这些债务。
债务成了雪球
海鹤药业、兴瓯医药两家公司的债务给叶可为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两家药企的产出利润对偿还债务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为了偿还债务,叶可为开始“以贷养贷”。得到了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两家企业的绝对控股权,加上他本人也是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副会长,叶可为想借钱并不困难。
为了加快借贷速度,今年以来,叶可为开出的利息越来越高,从一开始的3分利,逐渐涨到了4分利、5分利,甚至开出过高达6分的利息以求借到钱。“这么高的利息完全是不合理的,6分利,一年利息相当于本金的72%,很难想象一家企业能够获取这么高的利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人士用“癫狂”来形容叶可为最后的借贷行为。
巨大的债务压得叶可为喘不过气,从2011年8月开始他便无法支付利息。没有选择跑路的叶可为从2011年9月开始,陆续通知一些债权人,告知对方“企业真的活不下去了”,同时表示愿意拿出个人财产偿还公司债务。2012年1月,债权人小组开始接管两家药企的日常运营。债权人小组是由8个债务过亿元的债权人和一个海鹤职工代表组成。
当初,戴育仁一共欠了叶可为多少钱已无法查证,但可以理清楚的是,除了这些被转嫁给叶可为的债务,戴育仁目前还欠了叶可为5.7亿元。
戴育仁曾在去年写下保证书,从2011年11月至今年5月20日,分5次还清叶可为的债务,前4次每次还款1亿元,最后一次还清剩余的1.7亿元。戴育仁最终未能践诺。“5月后,戴育仁却已无法联系上。”债权人之一王万强告诉《浙商》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