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银行资讯 > 正文
假PE披上银行产品外衣
money.fjnet.cn 2012-12-10 09:4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来说两句

本报理财数据分析员 刘振盛上海报道 12月第一周,理财市场的焦点新闻无疑是涉及华夏银行的理财产品风波。随着近两年理财市场大爆发,不同产品领域今年都曾出现风险事件,有的已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本报不完全统计了今年7个引起市场关注的理财风险(或隐形风险)案例,信托产品占比居多。幸运的是,信托产品尚未造成投资者损失,但披着理财产品外衣的假PE或高利贷,则让上钩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本期报告将分信托产品、虚假理财产品、结构性产品三类,梳理今年的风险案例,并提示如何防范风险。

信托“出险率”最高

如表所示风险案例中,首先占比最多的是信托产品。

因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信托一向被高净值投资者视为“高收益、低风险”产品。不过,这种扭曲的收益与风险关系,最终可能被证明只是虚幻。2012年三季度末,信托行业规模达6.32万亿元,虽然依然零违约,但暗藏的风险不容小觑。

表中信托产品风险案例虽然最终尚未损害投资者本金安全,但暴露的风险因素足以让人一身冷汗。融资类信托的风险几乎都体现在融资主体经营出现困难,导致经营性现金流无法满足信托产品还本付息上。产品分类看,涉及地产信托、矿产信托和工商企业信托。

这些风险案例给投资者两方面警醒。

首先,信托产品中的抵押物,资产存在瑕疵或评估数据注水,虚增资产价值现象已司空见惯,信托销售人员却往往向投资者强调“因抵押物充足,所以产品风险低”。

之前的每周报告中,本报也屡次提醒投资者不可迷信抵押物的做法也在这些风险事件中体现。正如表中青岛地块拍卖中,青岛凯悦中心的评估价仅3.3亿元,而发行信托时的抵押物评估价值却高达9.56亿元,抵押率低于40%。

其次,要详细了解交易对手,即融资方的资产实力、信用状况等基本信息。表中诚至金开1号、长盈11号信托、希森三和集合资金信托等,都是因融资主体出现状况引发产品可能发生风险。

入款账户识破假PE

再来分析虚假的理财产品,目前这类产品对投资者打击最沉重。

如华夏银行一案,现有很多来路不明的机构、企业发行的PE类等产品,打着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旗号,大摇大摆地接近投资者。无论是发行机构,还是产品本身,它们都没有正式的监管部门负责。

但不少产品却通过高返点,色诱银行理财经理私自推介、销售,甚至连合同都是在银行网点签署,让警惕性差的投资者误以为购买得是银行发行的产品。

如今年9月,某股份行浙江省分行一位理财经理通过向投资者推荐理财产品,以“旁氏骗局”手段将数千万元资金私自挪去发放高利贷。购买产品不仅在银行网点完成,还盖上了该行零售业务部的公章。事后发现,产品、公章都是假的,资金可能没有进入银行理财产品系统。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假PE、假信托甚至高利贷产品,只要投资者多追问,都会发现漏洞百出。上海一位财富管理业资深人士提醒,首先,正规理财产品应有正式的托管银行账户,或募集资金专户,如果投资者资金是打到个人账户或其他公司账户,风险就很大。其次,如果是正规PE类产品,那么相应公司一定要做工商资料变更,投资者要追踪变更的最新进展。

最后,没有充分还款来源的,只拿股权、应收款等做抵押品,或者GP股东如果都是自然人而不是知名投资机构的产品,都要多一份警惕。

10%结构产品非100%保本

最后来看银行发行的结构性产品。

今年以来,虽然中、外资银行都吸取了前车之鉴,将结构性产品设计为保本或者是90%、95%保本,解决了投资者本金大幅亏损的后顾之忧,但是与银行的资金池类产品相比,在投资收益上的风险仍然存在。

本报不完全统计,今年前10个月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中,128款未达预期最高收益或零收益,其中94款是结构性产品,其他的是信托类银行理财产品。如7月表现欠佳的16款全是结构性产品,发行行既有中行、招行,也有花旗、星展和南洋商业银行。

某外资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提醒,现约有10%的结构产品是非100%保本,下单前不应仅想获得更好回报,关键是对挂钩标的、产品结构要认同。

责任编辑:陈威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