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留住用好海归 深化聚才效应
《经济参考报》记者接触到的各地海归人士、官员和专家普遍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海外市场吸引力减弱的推动及我国加大人才工作力度的吸引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仍面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机遇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向“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转变,积极推进和深化全球聚才效应。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局长孙学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抓住机会向世界吹响人才“集结号”:祖国需要你们,祖国大有可为!“在这种局面下,一大批富有理想、爱国、有志于继续从事科技研究和创业的人才回来了。”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海归”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使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海外人才回流接纳国。
在“千人计划”等国家政策的带动下,各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的政策与平台层出不穷,如北京“海聚工程”、江苏“双创计划”、湖南“百人计划”和长沙“313计划”、广东“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货物、资本的国际贸易中基本处于顺差局面,但“人才贸易”方面一直处于流失大于引进的逆差状态。截至2011年,我国仍有140多万留学生在海外。
各地海归高层次人才、官员和专家认为,我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潜力巨大,对此应该充满信心。但要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干得好”,还需从如下层面加大力度。
——明确“按需引才”原则,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海外引才结构。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我国海归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的比例不够合理,创业人才明显偏少,如在“千人计划”已引进的2793名人才中仅占527人。创新人才中,引进后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工作的创新人才占62.1%,而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只占36.6%,到金融机构的只占1.3%。广东省外国专家局局长覃立模建议多引进我国战略新兴产业、重大科技计划所急需紧缺的应用技术型专家。
——“留住人才靠平台”,尽快解决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的后顾之忧。近三年来,国家和地方致力健全服务网络、规范服务工作流程和完善落实各项待遇政策。“千人计划”专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认为,留住高端人才、消除专家后顾之忧,还需建立着眼长远、高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期化的人事制度,打破不合理的层级限制。
——进一步引导“土洋”结合助推“海归”创业。
各地留创园官员和专家建议,要出台一系列新的激励措施,引导民营企业与“海归”深度合作,实现“海归”创业大发展和传统产生转型升级的双赢。
首先,适当放宽留创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进入门槛,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与“海归”在国家重点产业、紧缺产业领域进行嫁接合作。欧美同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陶庆华表示,目前多个留创园要求入驻企业中留学人员股份占到50%以上,这大大制约了民间资本投入“海归”企业。应适当降低门槛。
其次,可通过税收杠杆引导民间资本与“海归”创业者合作,参与新兴产业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路江涌博士建议,风险投资公司、民营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对于政府引进的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的未上市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项目,以及国家级留创园内符合规定的重点产业非上市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非收购性投资的,可考虑适当降低所得税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