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076670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滚动新闻:
QQ:529620593 网站投稿 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财经频道> 银行> 理财产品 > 正文
理财“庞氏骗局”再现 如何识别“野鸡产品”?
money.fjnet.cn 2013-08-26 10:25   来源:南方日报    我来说两句

员工私单屡禁不止

事实上,从去年以来,银行频繁爆发的员工私单事件。通常一些理财第三方公司会通过给理财经理很高销售返佣来推“飞单”。这产品一般都是打着高年化收益的旗号,但是资金投向不明,期限短或者再次声明保证收益,但事实上产品发行方、受托人是某家理财投资公司等。

针对银行员工私售高风险股权投资理财产品的事件,有理财经理坦承,在网点私自销售还是比较难发现。“有时候理财经理和客户在房间内,负责人很难知道他在说什么内容。”但不少银行理财经理也表示,在实际操作中,偶尔一两单私售或许难以发现,但大额大量、涉及面又广的私售产品,肯定会被银行风险监控发现的。

陆磊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这种银行员工私自买卖第三方理财产品、私自募资、挪用的行为事实上一直存在,但在市场繁荣,投资回报能够通过持有转让来维持时,一直没有爆发出来。在整个流动性收紧下降,金融信贷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不少项目后续资金出问题,项目自然而然不能兑付,庞氏骗局、跑路也开始多起来。

某股份制银行一位资深理财师表示,一般而言银行销售的产品必须是总行统一下发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私自找理财经理代销,都是禁止的行为。

如何识别“野鸡”理财产品?

银行资深理财经理提醒投资人,购买产品时首先需仔细认清是否银行或银行官方合作大型保险公司发售,首先要看清购买申请书或协议或合同上,是否有银行的业务章。不能只凭在银行理财室签约,然后把钱划去其他账户。虽然银行自身的理财产品或保险公司的分红类产品也不一定保证收益,但是产品总体上来说设计会更为安全,而且信誉也在。“我一直向客户强调,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产品要谨慎;要了解产品的投资方向、企业经营情况、抵押条款。我建议投资者对一些不熟悉、没把握的产品要谨慎。”

“很显然投资理财和保险产品都不是储蓄,银行需要提示风险,卖者有责,但买者也要自控。”郭田勇此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针对银行私卖理财问题表示,不少私售产品一般给出高收益吸引投资者,并包装称为私募股权产品,但风险比较大,一般商业银行不大可能销售这类产品,而保险产品更不可能同时实现保本承诺和高收益承诺。银行自身销售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一般时通过其私人银行部进行,对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强的高净值客户进行销售,而对一般的银行理财客户是不予销售的。若是银行销售的产品,其内部一定有严格的内部审批程序和风险控制,而这些都会反映在银行和客户签署的协议上,对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把协议看清楚。

此外,普益财富研究员也指出,投资者购买时应该关注产品具备哪些风险控制措施,通过产品设置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降低产品所对应的风险。比如,融资性投资产品通常会有担保、抵押/质押、回购等措施;证券投资类产品可能会设计成分层形式,优先级别投资者将获得固定收益型回报;境外投资产品通常会进行货币掉期以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部分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收益型产品则是以银行信用来保障产品本金和收益。银行理财师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投资者对于产品年平均收益在10%以上,起点金额高、时间长、需格外留意。

责任编辑:陈诗逸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