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契合银行盈利配置及监管套利动机的非标资产业务扩张迅速,深刻改变了银行资产配置行为。在银监会年初将银行理财业务对接非标资产置入监管后,近期市场对监管部门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预期不断升温。这将进一步限制非标资产腾挪途径,未来非标资产扩张速度将放缓,实际影响则有待观察。长期看,非标资产的“标准化”可能是最终出路。在监管部门规范非标资产的同时,资产证券化及银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替代产品可能会得到更多支持。
非标资产规模大幅增加
非标资产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简称。银监会在今年3月下发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市场称之为“8号文”)中,首次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进行了界定——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债权、承兑汇票、信用证、应收账款、各类受(收)益权、带回购条款的股权性融资等。按照这一界定,目前除债券以外的其他债权融资工具均被归为非标资产。在机构研究报告中,银行信贷资产一般被排除在非标资产之外,信托贷款、票据和应收账款是非标资产的主要存在形式。
2011年以来,非标资产迅速崛起,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城商行的资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非标资产在银行买入返售科目和投资科目中快速增长,部分银行占比高达30%以上。业内人士认为,银行等机构之所以对非标资产趋之若鹜,归根到底还是出于盈利的驱使。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存款利率管制所导致的商业银行负债端的金融压抑被大幅削弱,其负债成本持续上升。由于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维持利润高增长格局,倾向于多配置高收益资产来匹配高成本负债。而非标融资主体一般通过贷款或发债等正常渠道较难融资,主要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企业给予的收益率较高,正好满足了银行成本抬升后对高收益产品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在增加非标资产配置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表内外金融创新降低非标资产的风险权重,使之突破信贷规模控制、行业贷款规模控制、风险资产的资本金占用等监管措施,达到监管套利的目的。例如,银行通过买入返售等操作模式,将非标资产转移至银行同业资产科目下,既降低了资本金占用,又规避了存贷比考核和贷款额度控制。有机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主要就来自于非标等同业资产方的驱动。
同业业务监管料强化
由于银行持有非标资产实际还是对企业的融资行为,应当纳入风险管理机制。银监会先后把票据融资、同业代付和理财产品资金池纳入类似表内资产的监管。前述的“8号文”就颇有代表性。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同业、理财业务是目前银行最重要的两个非标资产腾挪途径。“8号文”正是对银行理财业务对接非标资产进行针对性的打击。不过,目前银行自有资金仍可持有非标资产,理财资产池也可以通过产品创新间接持有非标资产,从而让“8号文”的效果大打折扣。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8号文”发布之后,银行理财非标投资确实在下降。但非标投资占比下降基于两个因素:一是分母上升,今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增加2万亿元,接近于2012年全年2.5万亿元的规模;二是通过“互买”、“过桥”等方式将非标资产从理财账户转到自营账户。据统计,2013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买入返售增加5546亿元,应收款账投资增加8900亿元,其中非标增加约6000亿元。
在这一背景下,市场传闻监管部门将出台新规(市场称为“9号文”),规范银行同业业务。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门谈及同业业务后,市场对“9号文”出炉的预期进一步上升。从近期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9号文”的轮廓日渐清晰。
光大证券报告认为,同业业务的新监管措施可能包括:第一,解包还原,将非标资产投资比照自营贷款业务进行管理,计提相应拨备和资本;第二,叫停买入返售的《三方合作协议》;第三,将自营、理财和同业项下的非标资产进行统一管理,限定总的规模,避免会计科目间的腾挪套利。报告指出,这意味着非标资产扩张将面临利差挤压、渠道管控及规模限制三方面的约束,未来扩张速度将会放缓。
研究机构莫尼塔也表示,传闻中的“9号文”或对非标融资产生明显冲击。海通证券则预计,“9号文”出台后,银行买入返售项下非标资产总体规模将大幅下降。
当然,从近年来监管层和银行之间的博弈来看,在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背景下,“9号文”对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以及资产配置的行为实际影响仍需观察。莫尼塔表示,银行将努力寻找应对方法,影响未必会一次性释放。此外,有券商报告指出,网传“9号文”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买入返售类和同业类,而对应收账款类的监管相对较松;相比标准债券而言,应收账款类收益率仍然较有吸引力,只要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主要考量,则非标投资实际压缩规模可能不会有市场预期的那么明显。从更长远来看,非标资产的“标准化”可能是最终出路。
海通证券报告指出,未来推进城镇化,地方政府仍有较大的融资需求,在满足融资需求的同时分散风险是长期的问题,大方向则是资产证券化。